新闻动态
2025-03-07 17:18 点击次数:99
前言
1.石松科→24.肠蕨科
按照多识植物百科,World Fern List,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上的最新修订,中国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86个属。本文收录了所有属的简略描述,及141个属的图片。
使用方法
1.加载全文。
(这篇整理了1个半月,请耐心等待2分钟。)
2.排列方式
按照中国生物物种名录
(科→系统发育,属→拉丁学名字母顺序)
3.排列名称
科:中文名,属:中文名 拉丁学名
(拉丁学名参照多识植物百科)
01
石松科
01 玉柏属
Dendrolycopodium
地上部分的主干为侧枝,从中下部多次二叉分枝,围成扇形,孢子囊穗单生或聚生于孢子枝顶端;
图片
图片
02 扁枝石松属
Diphasiastrum
主茎匍匐状,多回二叉分枝,小枝或多或少成扁压状,孢子囊穗单个或多个生于分叉的孢子枝顶端;
图片
图片
03 石杉属
Huperzia
一至多回二叉分枝,小型叶线形或披针形,全缘或锯齿,螺旋状排列,孢子囊生中上部叶腋,枝顶常有芽孢;
图片
图片
04 藤石松属
Lycopodiastrum
土生,主茎攀援状,多回二叉分枝,小枝柔软扁平状,小型叶稀疏鳞片状,孢子囊穗直立,生于多回二叉分枝的孢子枝顶端;
图片
图片
05 小石松属
Lycopodiella
沼地或湿地生,主茎匍匐,小型叶线状披针形和阔披针形;
图片
06 石松属
Lycopodium
主茎匍匐状,多回二叉分枝稀疏,侧枝近圆柱状,孢子囊穗生具长柄的分叉的孢子枝顶端;
图片
图片
07 垂穗石松属
Palhinhaea
主茎直立,多回二叉分枝,孢子囊穗生小枝顶端,成熟时下垂;
图片
图片
08 马尾杉属
Phlegmariurus
附生,一至多回二叉分枝,叶革质,不育叶披针形或椭圆形,位于中下部,孢子叶近线形,位于枝顶,常马尾状下垂,孢子囊生叶腋;
图片
图片
09 拟小石松属
Pseudolycopodiella
沼地或湿地生,主茎匍匐,小型叶阔卵形;
备注:根据最新研究,中国不产卡罗利拟小石松 Pseudolycopodiella caroliniana,而是Pseudolycopodiella subinundata,中文名暂定拟小石松。
图片
图片
010 单穗石松属
Spinulum
主茎匍匐,侧枝二叉分枝稀疏,小型叶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近平伸,孢子囊穗单生于孢子枝顶端,直立,无柄;
备注:根据最新研究,中国不产单穗石松 Spinulum annotinum,而是慎谔单穗石松Spinulum lioui。
图片
图片
02
水韭科
01 水韭属
Isoetes
水生或沼生,叶丛生状,长线形或钻形,侧面可见分隔的气室,孢子囊单生于叶基部腹面的穴内;
备注:现在野外已经见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,而近几年发的几个水韭属新种几乎是一个种群一个新种,而它们实际上从宏观上很难看出差别。因此属内鉴定几乎无从下手,除非是在模式产地拍的。
图片
图片
03
卷柏科
01 卷柏属
Selaginella
主茎直立或匍匐,多次分枝,小型叶螺旋排列或4行,孢子囊穗生小枝顶端,四棱形或压扁;
图片
图片
04
木贼科
01 木贼属
Equisetum
地上枝直立,圆柱形,有节,中空,叶鳞片状,在节上围成鞘筒,孢子囊穗顶生,圆柱状;
备注:
问荆亚属:常轮生分枝;
木贼亚属:常不分枝;
图片
图片
05
松叶蕨科
01 松叶蕨属
Psilotum
附生,二叉分枝,枝三棱形,孢子囊球形,单生于各末回小枝上;
图片
图片
06
瓶尔小草科
01 小阴地蕨属
Botrychium
不育叶阔披针形或三角形,一回羽状至二回羽裂,孢子叶自不育叶基部抽出,孢子穗2-3回分枝;
备注:广义阴地蕨属被拆成
【小阴地蕨属】
【蕨萁属】
【绒毛阴地蕨属】
【劲直阴地蕨属】
【阴地蕨属】
图片
02 蕨萁属
Botrypus
不育叶阔三角形,三回羽状至四回羽裂,孢子叶自不育叶基部抽出,孢子穗复圆锥状;
图片
图片
03 七指蕨属
Helminthostachys
营养叶掌状或鸟足状,叶片三裂至基部,孢子囊穗圆柱形,顶部具有鸡冠状的不育附属物;
图片
图片
04 绒毛阴地蕨属
Japanobotrychum
不育叶卵状三角形,二至三回羽裂,孢子叶自不育叶第二对羽片腋间伸出,孢子穗圆锥形,二回羽状;
图片
05 带状瓶尔小草属
Ophioderma
附生,营养叶宽大且下垂,孢子囊穗生于不育叶中部;
图片
06 瓶尔小草属
Ophioglossum
小型,常单叶或者2叶,全缘,披针形或卵形,孢子囊穗自营养叶基部生出,有长柄;
图片
图片
07 劲直阴地蕨属
Sahashia
不育叶广三角形,基部羽片向基部渐变狭,孢子叶自不育叶基部抽出,孢子囊穗线状披针形,一回羽状;
图片
图片
08 阴地蕨属
Sceptridium
不育叶五角形或五角状三角形,二回羽裂至三回羽状,能育叶自总柄的基部附近或中部生出,孢子囊穗圆锥状,二至三回羽状;
图片
图片
01
合囊蕨科
01 观音座莲属
Angiopteris
二至四回羽状,孢子囊群着生叶脉顶端,通常2列(10枚)组成一组囊群,叶脉单一或分叉一次;
图片
图片
02 天星蕨属
Christensenia
三分离羽片,中央羽片大,两侧小,孢子囊群散生于叶脉间,圆形,如缽状;
图片
03 合囊蕨属
Ptisana
羽片具蜡质光泽,二至四回羽状,末回羽片叶轴上通常有翅,主轴叶柄肿大,孢子胶囊型,生叶脉中部;
图片
08
紫萁科
01 绒紫萁属
Claytosmunda
生草甸或草甸沼泽,不育叶二回羽状深裂,能育羽片生同一叶;
备注:紫萁属被拆分为
【绒紫萁属】
【紫萁属】
【羽节紫萁属】
图片
图片
02 紫萁属
Osmunda
叶片三角广卵形,一至二回羽状,不育叶与孢子叶通常分开,孢子囊大,球形,着生于强度收缩的能育羽片边缘;
图片
图片
03 桂皮紫萁属
Osmundastrum
生沼地,根状茎直立,或成树墩状顶端分生多株,不育叶长圆形,二回羽状深裂,孢子叶与不育叶分开;
图片
图片
04 羽节紫萁属
Plenasium
生溪边或湿润林下,不育叶一回羽状,以关节着生于叶轴;
图片
图片
09
膜蕨科
01 长片蕨属
Abrodictyum
附生或土生,二回羽状至三回羽裂,孢子囊漏斗状或管状;
图片
02 毛秆蕨属
Callistopteris
附生或土生,三回羽状至四回羽状分裂,半透明,羽轴及小羽轴有狭翅,孢子囊生于叶片顶部,倒圆锥形或壶形,叶柄和叶轴密被长毛;
图片
03 厚叶蕨属
Cephalomanes
叶质粗硬,一回羽状或羽裂,孢子囊管状;
图片
04 假脉蕨属
Crepidomanes
附生植物,多回羽裂,沿叶缘有或无一条连续不断的边内假脉,叶轴有翅,孢子囊倒圆锥形,口浅裂二唇状;
图片
图片
05 毛边蕨属
Didymoglossum
单叶至羽状,叶缘全缘或有刚毛,假脉倾斜或无,孢子囊生叶缘,钟状二唇状;
图片
06 膜蕨属
Hymenophyllum
小型至中型,附生,叶羽状分裂,半透明,囊苞两瓣状;
图片
图片
07 瓶蕨属
Vandenboschia
附生,羽状复叶,孢子囊管状或杯状,突出叶边之外;
图片
图片
10
双扇蕨科
01 燕尾蕨属
Cheiropleuria
不育叶单叶,卵形,顶端二裂,能育叶阔线形,孢子囊群布满叶背;
图片
图片
02 双扇蕨属
Dipteris
单叶,掌状分裂,裂片扇形,孢子囊群散布叶背小脉上;
图片
图片
11
里白科
01 芒萁属
Dicranopteris
主轴一至多回二叉分枝,分叉处的两侧常有一对篦齿状托叶,单个孢子囊群由6-10个孢子囊堆叠而成;
图片
图片
02 里白属
Diplopterygium
大型,主轴通直,由顶芽长出一对二叉分枝的二回羽状的羽片,单个孢子囊群由2-4个孢子囊组成;
图片
图片
03 假芒萁属
Sticherus
多回二叉分枝,分叉处不具篦齿状托叶;裂片篦齿状排列,单个孢子囊群由2-4个孢子囊组成;
图片
图片
12
海金沙科
01 海金沙属
Lygodium
土生攀援,1至2回二叉掌状或羽状复叶,边缘生流苏状孢子囊穗;
图片
图片
13
莎草蕨科
01 莎草蕨属
Actinostachys
叶顶端为掌状分裂,裂片狭线形,孢子囊着生于叶片顶端;
图片
02 枝莎蕨属
Schizaeaceae
叶二歧分叉,孢子囊着生于叶顶端,能育叶成羽状排列;
图片
14
槐叶蘋科
01 满江红属
Azolla
水生,小型,漂浮,羽状或假二歧分枝,叶肉质,覆瓦状排列,孢子果2-4个生分枝下侧;
备注:据观察,华东及华南等地,几乎都是由美洲引入的细叶满江红 Azolla filiculoides,我国原产的满江红Azolla pinnata subsp. asiatica ,据笔者所知,仅在华中和西南的某些地区分布。
图片
图片
02 槐叶蘋属
Salvinia
水生,3叶轮生,漂浮叶长圆形,有乳状突起,沉水叶特化为须根状,大小孢子果着生于沉水叶基部;
图片
图片
15
蘋科
01 蘋属
Marsilea
生淤泥中,叶片十字形,由4片倒三角形的小叶组成,孢子果生于叶柄基部;
图片
图片
16
瘤足蕨科
01 瘤足蕨属
Plagiogyria
一回羽状,能育羽片线形,植株基部具瘤状气孔带;
图片
图片
17
金毛狗科
01 金毛狗属
Cibotium
大型,叶片广卵形,三回羽状,叶背粉绿色,囊群盖坚硬,棕色,成熟时张开如蚌壳,基部有一丛垫状的金黄色茸毛;
图片
图片
18
桫椤科
01 桫椤属
Alsophila
林下,树状,老叶常不脱落而成树裙状,叶柄基部有密集的棘刺或疣,叶轴常绿色,浅棕色,叶脉二叉,孢子囊群球状,囊群盖膜状,成熟时破开;
图片
图片
02 黑桫椤属
Gymnosphaera
林下或林缘,树状或灌木状,叶柄乌木色,红棕色,小脉单一,无囊群盖;
图片
图片
03 白桫椤属
Sphaeropteris
开阔的林中或林缘,树状,老叶常脱落而在主干上形成叶痕,叶柄基部较光滑,常成栗红色,叶背常具密集的白色鳞片,裂片侧脉2-3叉,无囊群盖;
备注:根据最新研究,海南和广西两地的白桫椤都被独立成新种。
图片
图片
19
鳞始蕨科
01 鳞始蕨属
Lindsaea
一至二回羽裂,叶对开,扇圆形,孢子囊群组成长或短的线形,孢子叶缘不反卷成囊群盖;
图片
图片
02 乌蕨属
Odontosoria
三至四回羽裂,末回小羽片楔形或线形,顶端的背面具囊群盖,而孢子囊群内藏其中;
图片
图片
03 香鳞始蕨属
Osmolindsaea
一回羽裂,羽片扇形,孢子短线形,有不明显的香味;
图片
图片
04 达边蕨属
Tapeinidium
一回或二回羽裂,羽片长线形;
图片
图片
20
凤尾蕨科
01 凤了蕨属
Coniogramme
一回至二回奇数羽状;孢子线形,沿侧脉着生;
图片
图片
02 珠蕨属
Cryptogramma
二至四回羽裂,末回裂片椭圆形,线形或匙形,孢子囊圆形,囊群盖由反折变质的叶边组成;
图片
03 卤蕨属
Acrostichum
一回羽状,叶厚革质,孢子布满能育叶叶背;
图片
图片
04 水蕨属
Ceratopteris
营养叶二至四回羽裂,能育叶线形,肉质,叶缘反卷成假孢群盖,裂片凹处具不定芽;
图片
图片
05 薄叶翠蕨属
Anogramma
小型,叶片卵状三角形,二回羽状,干后膜质,孢子囊群生小脉;
图片
06 翠蕨属
Cerosora
小型,叶片卵状三角形,二回羽状,孢子囊群生小脉;
图片
07 金粉蕨属
Onychium
三至四回五回羽裂,孢子囊群生叶脉顶端,孢子囊盖由反卷变态的叶组成;
图片
图片
08 粉叶蕨属
Pityrogramma
二回羽状深裂,叶背被白色蜡质粉末;
图片
图片
09 凤尾蕨属
Pteris
多一回羽状,或篦齿状的二至三回羽裂,偶三叉或掌状,孢子囊群线形,叶缘反卷成囊群盖;
图片
图片
10 竹叶蕨属
Taenitis
一回奇数羽状,孢子囊群线形,生于叶缘与中脉之间;
图片
图片
11 粉背蕨属
Aleuritopteris
叶片五角形,二至三回羽裂,叶背蜡质粉状;
图片
图片
12 戟叶黑心蕨属
Calciphilopteris
五角状披针形或戟形;
图片
13 碎米蕨属
Cheilanthes
二至三回羽裂,叶缘反卷为囊群盖,边缘有时具小锯齿或睫毛;
备注
合并了
【旱蕨属】
图片
图片
14 隐囊蕨属
Notholaena
二回羽状深裂,叶背被灰色厚柔毛;
图片
15 黑心蕨属
Doryopteris
叶片五角形,三等裂;
备注:下图为冬态
图片
图片
16 泽泻蕨属
Mickelopteris
叶片卵形,基部深心脏形,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;
图片
图片
17 金毛裸蕨属
Paraceterach
叶片一至二回羽状,叶背被长绢毛,孢子囊群沿叶脉全部或上半部着生;
备注:金毛裸蕨属被拆成
【金毛裸蕨属】
【欧金毛裸蕨】
图片
图片
18 欧金毛裸蕨属
Paragymnopteris
叶片一至二回羽状,叶背被阔披针形鳞片,孢子囊群沿叶脉全部或上半部着生;
图片
图片
19 峭壁蕨属
Pellaea
叶片长圆状三角形,小羽片卵状三角形,囊群盖由叶边反折而成;
图片
20 铁线蕨属
Adiantum
叶片卵形,扇形,孢子囊群着生在叶脉顶端,孢子囊盖又叶缘组成;
图片
图片
21 车前蕨属
Antrophyum
叶片全缘肉质,孢子囊群线状,沿小脉着生;
图片
图片
22 书带蕨属
Haplopteris
叶狭线形,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叶两侧;
图片
图片
23 针叶蕨属
Vaginularia
叶子狭线形,孢子囊群仅一条;
图片
24 银旱蕨属
Argyrochosma
小型,叶片披针形,二至三回羽状,羽片长圆三角形,末回羽片长圆形,孢子囊群着生边缘,由叶缘反卷而成;
图片
21
碗蕨科
01 碗蕨属
Sitobolium
多回羽状细裂,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缘;
备注:拉丁属名依据最新修订
图片
图片
02 大碗蕨属
Dennstaedtia
大型而或攀援,叶轴上有时有刺;
备注:此属我国只有刺柄碗蕨 Dennstaedtia scandens
图片
03 栗蕨属
Histiopteris
叶轴两侧羽片连合成蝶形,叶背粉白色;
图片
图片
04 姬蕨属
Hypolepis
多回羽状,囊群生于基部两侧或上侧近缺刻处;
图片
图片
05 鳞盖蕨属
Microlepia
一至二回羽状,囊群生于羽片边缘缺刻处;
图片
图片
06 稀子蕨属
Monachosorum
二至五回羽状,叶轴中部常有珠芽;
图片
图片
07 曲轴蕨属
Paesia
多回羽状,叶轴呈之字形,孢子囊生羽片两侧边缘,两侧囊盖群,外层为假囊盖,膜质,由变质的反着叶缘组成,内层为真盖,不明显;
图片
08 蕨属
Pteridium
三至四回羽状,孢子囊群生边缘,线形,囊群盖两层,外层为膜质叶反着组成,内层为真盖;
备注:根据最新研究,
蕨应为Pteridium aquilinum subsp. japonicum
毛轴蕨为Pteridium aquilinum subsp. wightianum
图片
图片
22
冷蕨科
01 亮毛蕨属
Acystopteris
二至三回羽裂,孢子囊群圆形,生于小叶轴两侧,羽轴和叶轴被透明状长毛;
图片
图片
02 冷蕨属
Cystopteris
一至四回羽状,上先出,孢子囊群圆形,生于小脉背上;
图片
图片
03 羽节蕨属
Gymnocarpium
单叶羽状深裂至三回羽状,三角状卵形,羽片以关节着生于叶轴,孢子囊群长圆形或圆形,排列在主轴或者羽轴两侧;
图片
图片
23
轴果蕨科
01 轴果蕨属
Rhachidosorus
二至三回羽裂,孢子短线形或新月形,成八字形排列;
备注:叶片状态不太好,因此一并附上细节及孢子囊群
图片
图片
24
肠蕨科
01 肠蕨属
Diplaziopsis
一回羽状,囊盖群腊肠形;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cba直播手机网页版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